钙钛矿LED研究获突破,外量子效率达21.6%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柔性电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黄维院士与瑞典林雪平大学高峰博士、北京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刘利民博士进行合作,带领团队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外量子效率达到21.6%的高效钙钛矿LED器件,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

  铅卤化物钙钛矿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廉价且光电性能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在发光二极管(LED)、光伏电池、激光、光电探测器等方面得到广泛的研究。虽然溶液处理的钙钛矿材料在各个光电领域均已表现出不俗的性能,但其性能始终受制于缺陷介导的非辐射损耗。使用有机分子进行缺陷钝化是一类很有前景的方案,然而由于缺乏对钝化分子构效关系的深刻理解,这一方案的实施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一科学难题,黄维院士团队与高峰博士及刘利民博士团队共同提出了钝化分子形成氢键与钝化效应的竞争机制,并通过理性分子设计,削弱氢键的限制作用,从而显著改善了钝化的效果并降低了钙钛矿薄膜中的非辐射损耗。通过这一发现,黄维课题组实现了外量子效率达到21.6%的高效钙钛矿LED器件,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此外,在高达200
mA
cm-2的大电流密度下,其外量子效率依然能达到20.1%。这一发现为解决钙钛矿光电器件非辐射损耗的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并有助于钙钛矿光伏电池、发光二极管、激光以及光电探测器性能进一步提升。

  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自然·光子学》)上。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滚动至顶部

留言咨询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