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概念迅速升温,试点城市不断增加,智慧城市究竟如何建设落地?又能为市民带来哪些改变?
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者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以期通过智慧的手段和措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优化和利用有限资源支撑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的概念也早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早在2013年1月,住建部就已公布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而在“十三五”规划中则进一步提出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新要求和新目标,力求打造开放、共建、共享,服务均等化以及城市特色化的智能城市。
智慧城市建设进入爆发期?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什么阶段?
万碧玉:第一个是规划阶段,目前很多城市还停留在这一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应用阶段,有大量应用的系统出现;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发展或者说提升阶段,我认为在2018年以后有很多城市都会形成集成的系统,集成很多应用、数据,来对城市进行智慧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就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状态,我认为是一个爆发期,或者是一个很好的成长期的过程。
俞太尉: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实际上其内容一直都存在,一直在不同程度地介入,只不过没有把这些建设的内容概括为智慧城市而已。目前无论是企业、各地政府,都在搞信息化建设,实际上信息化建设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雏形和基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我们今年提出的智慧城市建设才有根基,才能够向前推进。我们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去深化,尤其是用现在成熟的、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去进一步把它做得更好。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哪些改变?
张立钧:通过这些新兴技术,很容易在某一个点上面,某一个公共设施或市民出行的节点上做一个突破,这样子的话,其实更多可以从点到面,而不像传统在没有这些新兴技术手段时,可能更多从顶层的规划,自上而下来进行突破,所以我觉得技术带来了很多创新的突破途径,不单单是自上而下,更多也可以通过自下而上去突破。
参与者众多 如何避免千篇一律?
随着目前全国各地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来的主体越来越多,如何避免智慧城市的千篇一律?
俞太尉:避免千篇一律的话,我觉得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需求导向,要根据这个地区实际的情况,它存在哪方面的不足,根据它的需求做智慧城市的建设。
第二个也非常重要,就是要切中要害的问题导向,因为城市发展到今天,遇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遇到的问题严重程度都一样,可能问题面上是一样的,但是程度不同。因此,城市要建设智慧城市的话,应该根据问题的大小,根据轻重缓急来做。
还有一点,智慧城市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因此结果导向就非常重要。智慧城市是一代接一代、一任接一任的,不必在领导任内把这个事情做完。
万碧玉:根据城市不同的形态,一方面要建立标准,只有统一标准才能统一数据接口、统一应用体系。但又不可能要求每个城市都按照同样的模式来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根据自身诉求和需求来解决问题。
首先要了解这个城市本身的定位。比如说一个山区的县,说要投10个亿来做智慧城市,其中有3000万做智慧交通,我们看了它大概也有20几辆公交车,出租车等于没有,大部分市民都是骑自行车。反过来看它的旅游非常好,所以会给它基于全域旅游、智慧旅游整体的方案,这就是城市自己发展发生的需求或定位,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们要尽量进行市场化运作。虽然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40年高速增长过程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但地方政府的财政要做很多事情,要做基础设施、要做城市建设、要确保老百姓的生活,如果全部把钱做智慧城市肯定是不合适的。所以如何进行市场化,根据它本身比较有优势的一些产业,来进行智慧城市建设,是大部分城市需要考量的。
俞太尉:每个城市我们现在切入点不一样,平安的智慧城市包括政务、生活、环保、教育、交通、医疗、房产、口岸、经贸、金融,涉及面很广,因此每一个城市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深圳,我们是全面开花,但我们在佛山,可能先做一个智慧政务,比如说三亚,可能交通的问题,尤其是春节期间交通拥挤的情况,对它来讲是最为头疼的,而海口,我们可以先从智慧财政入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因为政府的每用一分钱,原来的做法是公共的资金用到哪里,审计就跟到哪里,属于事后行为。我们现在把它变成事前和事中的行为,穿插到财政基金的运行过程中去,这样的话不至于亡羊补牢,在运行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可以避免,有些问题当场及时的就可以得到解决。
首先我们要抓住它的痛点,第二要找出亮点,第三我们要形成一个热点。痛点抓住了,我们把这痛点解了,就成了我们的亮点,只有成为热点,它才有推广复制的价值。所以做智慧城市,我们坚持这三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