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一则“中国企业涉嫌侵犯LED灯丝灯专利,法兰克福展位被查封”的消息刷爆朋友圈,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又开始站队,大搞地域歧视“中国企业丢人丢到国外去了”,“我国企业缺少创新精神”、“国内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23日该企业快速做出了回应,对这些人啪啪啪打了脸!
事件还原
据正在参加法兰克福照明展的人员透露,在展会现场,来自中国宁波的宁波凯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凯耀”)因涉嫌侵犯台湾“液光固态照明”公司灯丝灯专利被举报,导致摊位被围并要求整改摊位,侵权的LED灯丝灯产品疑似被没收。
法兰克福照明展宁波凯耀的展位
企业回应
对于此次侵权事件,宁波凯耀迅速作出了澄清,声明中称,此次举报侵权的企业是其竞争对手之一,举报是为了达到不正当竞争目的行为。
声明中还指出,被控侵权的灯丝灯有专利号为DE 202015100715的专利覆盖,该专利由专利权人SIM LIGHTINGDESIGN COMPANY LIMITED授权给凯耀。该专利甚至比主张该侵其权的专利更早公开。凯耀和其许可人将穷尽一切法律手段维护产品的合法性并在需要的时候无效主张侵其权的专利。
侵权背后
回顾往届法兰克福照明展,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更有甚者,一些大型参展商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会专门派人在展会上巡视,比如14年欧司朗、飞利浦就专门派专利高管在展会上进行专利核查。
可以看到,国际展会固然是宣传产品、拓展市场的好机会,但也是企业搜查侵犯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的机会,并对其采取法律行动,以达到削弱竞争对手市场地位、降低竞争对手市场形象的目的。
除此之外,就是国外对中国企业的偏见,“抄袭”、“仿冒”“山寨”的帽子一直没有摘去。前几届法兰克福照明展上,德国海关组织侵权检查,中国参展企业被视作重点检查对象,有几家企业就被要求撤下展品并接受罚款。其实,近几年,随着中国企业技术的提升,对知识产品保护意识的提高,侵权现象已经大为改观,再给中国企业扣“旧帽子”实为不妥。
此外,也暴露出我国照明企业在海外参展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准备不够充足的问题,也反映了我国政府在相关规范和管理力度上的欠缺。不管怎样,一旦构成侵权,后果是相当严重,轻则展位被封无法继续参展,重则会被告上法庭,当地海关也会对侵权企业进行封堵、制裁。还需要承担高额的赔偿,或者被禁止在欧洲销售产品。
那么,是否有相应的措施,可以应对以上现象的出现呢?